常被客户问及:“车内电视广告究竟值不值得投?”这个问题就像比较“便利店和超市”——虽然都卖商品,但场景、受众和消费逻辑完全不同。今天,我们就用真实数据与案例,为您拆解这一媒体的独特价值与客观局限。
与传统电视的家庭收视环境不同,车内电视的受众处于通勤的“无聊时间”中。
数据显示,大连公交乘客平均单程乘车时长为32分钟,其中68%的乘客会间歇性抬头观看车内电视。
这种碎片化但高频的接触(日均触达2.8次),能有效弥补传统电视因观众换台、快进而导致的信息流失。
相较于静态广告,15秒的动态视频能同时传递产品功能(如饮料的冰镇效果)和情感共鸣(如消费者的愉悦表情)。
某本地奶茶品牌通过早高峰时段投放“提神醒脑”广告,带动周边门店销量增长27%。
关键策略:画面前3秒需设计强视觉钩子(如产品特写或动态字幕),以对抗乘客的注意力分散。
千人成本(CPM)仅22元,是传统电视的1/15,且支持按线路拆分购买(最低5000元起投)。
手机使用率高:约60%乘客会低头刷手机,尤其在长线路中;
解决方案:前5秒加入强视觉符号(如动态产品特写)或语音提示(如“抬头看惊喜”)。
语音报站盖过广告声:部分线路报站音量过大,导致广告音频被淹没;
优化策略:优先选择短途线路(如202路电车),或增加字幕强化关键信息。
地下通道黑屏:乘客反映行驶至转角区域时信号偶尔中断;
应对措施:关键信息需静态化呈现(如永久显示二维码)。
高频重复引发反感:某保健品广告因每小时播放8次遭投诉;
科学编排:采用“3+1”模式(3条产品广告+1条趣味内容如天气预报)。
短:核心信息前置(如“雅思保6.5分”);
亮:使用荧光橙等高饱和色提升辨识度;
动:加入产品使用场景的动态转场。
车内电视+语音报站:先通过电视吸引视觉,再用报站强化品牌名;
移动电视+车身包装:如养乐多“乳酸菌专列”,实现沉浸式传播。
车内电视广告的价值不在于与传统电视比拼“谁更主流”,而在于它精准捕捉了城市通勤中的“无聊红利”。当您的品牌需要:
✅ 低成本教育市场(如新品类推广)
✅ 高频次唤醒认知(如促销活动)
✅ 强场景情感共鸣(如本地生活服务)
这辆穿梭在大街小巷的“移动信息站”,值得成为您媒介组合中的一枚关键棋子。
<< 上一条 低成本“强制触达”的秘密武器-大连公交车内拉手广告
下一条 >>没有了
大连地铁品牌站厅广告
大连地铁品牌墙广告
大连地铁站厅灯箱广告
大连地铁站台屏蔽门广告